清遠市農學會著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核心提示:記者12月5日獲悉,在廣東省清遠市知識產權局的指導下,清遠市農學會深入推進涉農專利轉化對接工作,積極探索實踐粵北生態發展區涉農專利轉化新路徑,
有機銜接供需 精準匹配專利
過去,受專利信息不通暢、轉化平臺和渠道缺乏等因素影響,一方面清遠農業經營主體難以匹配到急需的專利技術,另一方面大量高校院所專利“養在深閨無人識”。
為促進專利供需高效對接,精準匹配,破解高校院所、國有企業專利“轉化難”和農業經營主體技術“獲取難”的“兩難”問題,清遠市農學會圍繞技術需求端,摸準轉化方式與需求,聚焦專利信息供給端,建立省市高校院所常態聯絡對接,發力中間服務端,彌補專利供需之間的鴻溝。
截至目前,先后對接農業經營主體,挖掘專利需求83條,走訪了廣東省農科院、廣州市農科院、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科貿職業學院等,收集整理含中國農科院在內的涉農專利信息共1060條,整理匯編并派發了2套涉農專利供給信息宣傳推廣手冊,推送、服務農業經營主體153家。
建平臺出實招 促成專利轉化
“公司正在轉型升級,急需智慧農業、養殖廢水處理方面的技術,這次在市農學會的幫助下轉化了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2個專利,采用水禽養殖環境監控系統,去除養殖廢水氮、磷,降低水污染,生態養殖清遠鴨,預計可推動增加養殖規模達40萬羽,提高產值2000萬元,幫助企業總體效益提升20%。”廣東豐農匯科技發展公司負責人介紹。
依托已建的線上平臺“清遠涉農專利服務”,發布涉農專利技術供給信息9期、需求信息8期及清遠市重點產業專利信息,及時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適配涉農專利信息與涉農專利服務。
另外,借助全市20個清遠市三農科技服務站點,開展涉農專利技術調研、座談、對接、宣介等活動28場,邀請了21名專家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柑橘種植等方面的專利技術宣介、轉化對接服務,邀請清遠市農業專家團、清遠市三農科技服務庫專家成員實施“一對一、點對點”服務,成功促成中國農業科學院環保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所和動物科學研究所、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單位的7涉農專利轉化。
“這真是一場‘及時雨’,在這個項目的推動下,我們2項專利共質押融資300萬元,有效紓解融資難題。”英德市上茗軒茶葉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余雄輝說。
市農學會把挖掘高價值專利、推動知識產權高效運用作為助企紓困的突破口,采用面對面問需,點對點服務等方式,走訪調研,深入企業了解融資需求,印發宣傳資料,擴大企業政策知曉率,積極促成省級農業龍頭企業與廣東英德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專利權質押協議,讓“專利變紅利、知產變資產”。
匯聚多方力量 共推鄉村振興
依托清遠市農業專家團、清遠三農科技服務專家庫、清遠市鄉村振興專家服務隊,聚集了智慧農業、茶葉、畜牧獸醫、蔬菜、農學、植保等多個專業領域的省市專家488人,為涉農專利轉化運用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與技術支撐。
“專利成功轉化是邁向助力產業振興的第一步,我們期待以此為突破口,聯合企業開展更多合作,在幫助企業提升創新發展能力的同時,收集企業生產瓶頸問題,深入挖掘行業與區域關鍵共性技術需求,促使我們的科技成果更符合產業發展實際需求,提升科技成果與技術市場耦合度。”廣東省農科院蔬菜所研究員郭巨先表示。
作為廣東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近年來清遠立足資源稟賦,不斷提升農業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激活綠色發展優勢。市政府出臺《清遠市推進知識產權工作實施辦法》支持專利技術轉化實施,鼓勵優秀專利成果交易運營,形成現實生產力。
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清遠市專利轉讓331次,同比增長22.59%,專利授權量3031件,同比增長4.12%,專利質押融資額達到4.18億元,同比增長792%。
免責聲明:鋤禾日當午的一切內容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受眾,本網站不保證所有信息、文本、圖形、鏈接及其它項目的絕對準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訪問者使用參照, 鋤禾日當午對因使用本網站內容而產生的相關后果不承擔任何商業和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