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棉枇杷:老樹開新花致富全靠它
核心提示:枇杷在我國的種植歷史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紀,宋代宋祁曾賦詩曰:有果實西蜀,作花凌早寒。樹繁碧玉葉,柯疊黃金丸。土都不可寄,味咀獨長嘆。由
枇杷在我國的種植歷史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紀,宋代宋祁曾賦詩曰:“有果實西蜀,作花凌早寒。樹繁碧玉葉,柯疊黃金丸。土都不可寄,味咀獨長嘆。”由此可見,當時產自四川境內的枇杷已獲得人們的喜愛。上個世紀后期,隨著植物專家和研究人員的不斷考證,基本確定了貢嘎山東南大渡河流域中段石棉一帶是普通枇杷的起源中心。目前,石棉境內已發現的野生枇杷共計16000余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樹150余株,主要分布在大渡河和楠椏河兩岸海拔780—1700米的區域范圍內。
老樹花開依舊
在石棉縣新棉鎮老街社區6組的黃家大院內,生長著一株高18米、綠蔭面積約35平方米的枇杷古樹,據樹主人朱發秀介紹,這株枇杷樹的樹齡已愈200多年,但至今依然生長健康,每年秋末冬初開花,次年五月中下旬果實成熟。
據了解,目前這株枇杷古樹的食用價值已經不高,但其果實的止咳作用依然十分有效。前幾年,樹主人朱發秀曾患重感冒,咳了一個多星期不見好,便摘了兩斤枇杷與冰糖一起煎水喝,沒想到服用了2天,咳嗽就好了。到如今,周圍鄰居有感冒咳嗽的,都會去她家摘枇杷果、枇杷花或者枇杷葉煎水喝。
“這棵樹陪伴我已經度過了50多年了,現在我要盡我所能,好好保護它,讓它有個更好的生長環境。我也希望我的后輩子孫們,也能像我一樣把它保護好。”站在樹下,朱發秀對記者說到。
新果助農增收
今年52歲的朱曉敏,是石棉縣豐樂鄉蠟樹村人。在她家果林里,有著兩棵街坊鄰里公認的“搖錢樹”。“2015年,就光這兩棵樹上的果子,我就賣了一萬多元!”正在自家果林里采摘枇杷的朱曉敏,對著記者說到。
2003年,朱曉敏開始種植枇杷。第一年她一共種植了50株果苗,這其中就包括這兩棵“搖錢樹”。“剛開始我自己也不懂種植技術,就看著別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后來政府派技術員來教我們種植技術,我也自己看一些有關種植技術的書和電視,慢慢產量就開始高起來了。”
據了解,到今年,朱曉敏種植的枇杷樹共計150余棵,由于她的果樹管理得當,品質良好,她所種植的枇杷都有著不錯的售價,每年通過種植枇杷能帶來4萬元左右的收入。對此,朱曉敏感到很滿意,“這幾年枇杷行情越來越好,我們的收入也就越來越高,這日子過得也就越來越開心了。”
免責聲明:鋤禾日當午的一切內容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受眾,本網站不保證所有信息、文本、圖形、鏈接及其它項目的絕對準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訪問者使用參照, 鋤禾日當午對因使用本網站內容而產生的相關后果不承擔任何商業和法律責任。

打賞
0 條相關評論
資訊推薦
資訊排行